工地用水河道取水
案例背景:某大型基建项目的用水需求
某建设项目因施工规模庞大(总工期5年),日均用水需求高达200吨,主要用于混凝土搅拌、降尘喷洒及设备冷却。项目选址紧邻城市内河,河道水量充沛且水质符合施工标准。经多方论证,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河道取水方案,替代传统的市政供水,以降低用水成本并减少对城市管网的压力。

图一:河道取水泵组
河道取水方案的设计与实施
1. 合规性评估与审批流程
项目团队首先依据《河道管理条例》,向水利部门提交取水申请,明确取水量(日均200吨)、取水时段及用途,并承诺不影响河道生态流量。审批通过后,团队在河道旁设置临时取水口,配备过滤装置拦截悬浮物。
2. 取水设施的科学布局
取水设备:采用浮筒式取水泵,根据水位变化自动调节取水深度。
沉淀池设计:建设三级沉淀池,通过自然沉降去除泥沙,确保水质满足施工要求。
循环利用系统:将降尘废水收集至蓄水池,经简易过滤后用于设备冷却,实现重复利用。
节水技术与环保措施亮点
1. 智能监测系统
安装流量计与水质传感器,实时监控取水量及水质变化,数据同步上传至管理平台,避免超量取水或污染风险。
2. 废水零排放管理
施工废水经沉淀、过滤后回用,剩余泥渣委托专业公司处理,避免直接排入河道。
3. 生态保护举措
取水口设置鱼类防护网,防止水生生物误入取水管道。
施工结束后拆除所有临时设施,恢复河道原貌。

图二:施工现场节水设备
实施成效与行业启示
1. 经济效益
日均节约水费约1500元,5年工期累计节省超270万元。
减少市政用水依赖,缓解城市供水压力。
2. 环保价值
年均可减少废水排放量1.8万吨,降低河道污染风险。
获评当地“绿色施工示范项目”,提升企业社会形象。
3. 推广意义
该案例证明,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,河道取水既能满足大型工地用水需求,又可实现节水与环保目标,为类似项目提供可复制的经验。
结语:迈向可持续施工的未来
河道取水并非简单的“抽水用水”,而是需要兼顾合规性、高效性与生态友好性。通过智能管理、循环利用及严格环保措施,工地用水完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的双重提升。
(注:本案例仅用于技术探讨。实际项目需遵循当地法规并咨询专业机构。)
案例展示
Our Cases